
《打開學術象牙塔,把裏頭的東西搬出來曬曬吧...by 蔡宇哲》
科普寫作研習營已嚴然邁入第七個年頭
第六屆盛會過後,終究還是沒有提筆寫作
箇中原因很多不說也罷,總之,仍然停滯不前。
今年經過了一番掙扎,最後還是來到台中參加研習
為的是重新找出那把鑰匙,找回初衷...
蔡宇哲老師介紹了如何踏入科普寫作的領域,
以及如何善用網路工具做為科普分享、推廣的平台
課程中提到科學若被錯誤傳播將會是一場災難,
因此,科普作者最重要的不是文筆,而是足夠的科學素養!
勉勵大家能夠當一個負責任的作者,試著將象牙塔裡的知識傳播出去。
黃美秀老師(黑熊媽媽) 生動帶有野性的分享令全場著迷
告訴我們如何善加利用野外手札,
不僅僅是紀錄研究過程的點滴及發現,
更能夠寫下意見及靈感、親身體驗的感覺,以及問題疑惑
用以培養筆記習慣、思考能力、觀察能力及感受能力。
《野外札記是一種冥想方式,一種習慣、思考與獨處的過程...by 黃美秀》
《懷抱真心,以書寫去發現、理解並呈現事實...by 邱育慈》
邱育慈老師從科學新聞工作者的角度
分享了如何蒐集資料、建立新聞議題與科學的連結
以及善用技巧將資料組成篇章,忠實呈現科學新聞的原貌
當一位記者心中有讀者的時候,才能寫出適切且專業的科學新聞
科學新聞工作者到底是啦啦隊,還是監督者?
留下了許多讓學員們彼此討論與成長的空間
張孟媛老師以專業編輯的角度介紹了科普寫作常見的錯誤
而一篇好的文章,必須包含下列幾點:
主軸從一而終、架構概念清晰、段落環環相扣、文句融會貫通
同時也分享了許多實例,告訴我們該如何寫出一篇好的文章
如下筆前需要三思:寫作目的、目標讀者及文章架構
以及多讀、多剖析(無論好與壞),並且多考慮讀者感受等
《科學已內化於現代生活,若也深烙入你的理性思路,
請將之化為寫作行動,成為科普得的種子散播出去... by 張孟媛》
會後的圓桌討論其實是很熱烈的 (手殘把唯一一張照片刪了O_Q)
但時間真的太短,大家意猶未盡卻又不得不採住剎車
也許往後可以參考趴辣客的經驗 ─休息時間的討論反而更精采。
若能讓每位講者的課程縮短10~20分鐘,那麼就能多出大約一小時的討論
相信必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。
除了找出自己提筆寫作的動力之外,
這次研習也讓我開始思考要如何把科普更有效率的帶入校園。
除了協同教學的規劃之外,也可以從閱讀能力與科學素養課程著手
(借助中山女中蔡任圃學長的成功經驗)
也或許,在訓練小論文(科學文章)的同時
來辦個專屬於高中生的科普寫作競賽好像也不錯 :P
順帶一提,今天有很多高中生/大學生參與
這是個好現象,科普的種子越早播種,越快長出蓊鬱的樹林
(聽說之前宜蘭場因故直接變成三所高中的學生研習營 XD)
最後,就是上課發問的小小戰利品啦 XD
從龍到獸特展專書!!! (六月全新出版,定價280)
研習營專屬書籤!!! (非賣品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